无论萧元启的动机如何,他此行返回长林城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向萧平章报告一个重要的消息——在城外,他目击了段桐舟的身影。萧平章依托这个情报,分析后认为段桐舟并非来为北燕使臣惠王殿下传信,而是来迎接长林二公子萧平旌。萧平旌迅速策马出城,因他已得知二弟可能面临极大的危险,形势危急,必须立刻赶赴。
在城外的树林中,萧平旌恰好在危急之际受伤倒地,正当生死攸关之时,萧平章和其他几位援军及时赶到。萧平章、荀飞盏和萧元启等人联合起来与段桐舟激烈对抗,最终段桐舟节节败退。战斗进入高潮时,段桐舟与瀚海剑拓跋宇展开单挑,最终不敌,跌入悬崖,英勇就义。
事情过后,萧平旌深深感激萧元启的及时送信,他对萧元启说道:“今天之事,若不是你及时赶来送信,后果难以想象。无论你出城的动机为何,我都应该感谢你。你父母的过去,虽然无法完全不影响你,但那些都已成过去,未来依然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无论你信不信,我是最有资格向你说这些话的人,希望你能理解。”
萧元启谦逊回道:“元启明白,谢谢平章大哥的教诲。”
展开剩余78%然而,萧元启最终未能领会萧平章的良苦用心,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那么,萧元启为何未能听从萧平章的劝告?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让我们一一回溯。
萧平章是长林世子,背后有一位在大梁朝廷中举足轻重的父亲——老王爷萧庭生。作为长林王府的世子,萧平章在大梁拥有不可小觑的地位,连皇帝萧歆对他都颇为宠爱,而朝堂中的大臣们见了他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世子”。他不仅是长林军的实际统帅,还掌控着北境防线,承担着守卫大梁北门的重任。表面上风光无限的他,内心却也有无尽的烦恼,那就是关于自己身份的疑问。
萧平章早已知道自己并非老王爷的亲生儿子,而是收养的孩子。为了弄清楚自己的身世,他特地绕道琅琊阁,按江湖规矩付费请教,希望解开关于自己亲生父亲的谜团。果然,他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路原,曾经是老王爷萧庭生的异姓大哥。只可惜,二十年前,路原卷入了莱阳王的贪腐案件,导致了北境守将林深阵亡。面对血腥的现实,路原选择将贪腐证据上交给萧庭生,并出手保护了当时知情的证人,最终夫妻双双自尽,留下了五岁的萧平章。
萧庭生收养了萧平章,并将其改名,抚养成了长林王府的世子。年幼的萧平章虽然失去了亲生父母,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得到萧庭生的亲自教导,成为了一个深受父亲宠爱、聪慧过人的少年,尤其擅长处理战局与朝堂事务。
尽管当时的皇帝萧歆并不赞成萧平章继承长林世子的位子,但老王爷坚决决定立萧平章为继承人,理由是“长林之名不在血脉,而在精神”,认为萧平章一定能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长林男儿。萧平章也没有辜负老王爷的期望,他既勇猛地守护着大梁北境,也尽心照料家人,时刻捍卫着长林王府的安全。
而萧元启,虽也是皇家子弟,却与萧平章截然不同。他的父亲是莱阳王,先帝萧歆的亲弟弟,而萧元启的母亲,莱阳太夫人,虽然一直维持着贵族的优雅与安逸,却暗地里谋划着破坏长林王府与朝廷的阴谋。萧元启从小生活在这复杂的环境中,母亲的两面三刀并没有教给他应有的正直与是非观念。他与萧平章截然不同,成长中更多的是浸泡在母亲的阴谋中,而并未感受到父亲的影响力。
二十年前,莱阳王与长林军大将军路原的腐败勾结直接导致了北境守将林深的战死。事发后,萧庭生收集到证据,保护了证人,最终促使莱阳王自尽,而年轻的萧元启则在这场风波中彻底失去了亲人。随着莱阳王家族的覆灭,萧元启也不得不在母亲的背后,一步步走上了与大梁对立的道路。
当莱阳太夫人因自己的阴谋败露而自尽时,萧元启彻底崩溃。就在此时,东海墨淄侯和濮阳缨找到萧元启,诱导他走上了叛国的道路,最终选择了背叛大梁,试图通过弑君夺位来报仇。
萧元启的结局是否让他想起了萧平章曾经的告诫?当萧元启最终死于非命时,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然陷入无法挽回的深渊?萧平章曾告诉他:“未来的路,要靠你自己的选择。”其实,萧元启的命运早已注定,只因他未能做出明智的抉择。
最终,萧平章与萧元启的命运悲剧性地交错。两人虽然都因二十年前的案件而失去亲人,但萧平章最终走向了正义与忠诚,而萧元启则因母亲的负面影响走向了叛国的深渊。尽管萧平章从一开始便视萧元启为兄弟,并真心希望他能过得平安,但最终他们的道路并未交汇,只能各自走上两条不同的命运轨迹,直到生命的尽头。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